船閘下閘首人字門高47.5米,比三峽船閘人字門高出9米,堪稱“天下第一門”,過閘效率較常規(guī)的二級船閘提高近一倍;電站裝備國內最大的軸流轉槳式水輪發(fā)電機組;獨特的雙魚道布置滿足紅水河珍稀魚類洄游繁殖的過壩需求……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的部分技術指標創(chuàng)造了世界或國內紀錄。11月3日,記者跟隨“幸福珠江行”采訪團來到廣西桂平,實地探訪了這座被稱為珠江上“三峽工程”的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。
世紀工程今圓夢
清同治年間,桂平人就有了大藤峽工程之夢。20世紀初,孫中山在《建國方略》中提出“改良西江”,建設西江水利樞紐的設想。然而,受國力所限,這些設想都沒能實現(xiàn)。
新中國成立后,幾經疏浚,大藤峽水勢減緩,并增設導航設施,但仍不宜夜航。改革開放后,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,建設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再次被提上日程。
2011年3月,國家發(fā)改委批復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項目建議書,船閘通行能力設計為3000噸級,同時把航運功能擺在了僅次于防洪之下的第二位,滿足了廣西建設“西江億噸黃金水道”的戰(zhàn)略構想。
黨的十八大以來,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駛入“快車道”:2014年5月,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被列入國務院確定的172項節(jié)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,且為標志性工程;2014年10月,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獲國務院批準;2014年11月15日,工程建設動員大會召開。至此,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,幾代人的“大藤峽夢”也開始變?yōu)楝F(xiàn)實。
首次“上考場”
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是珠江流域關鍵控制性工程,肩負防洪、航運、發(fā)電、補水壓咸、灌溉等重任。
珠江是我國洪災多發(fā)性河流,洪水具有峰高量大、歷時長的特點。而西江洪水調控手段不健全,與流域中、下游的經濟發(fā)展水平不相適應,致使洪災損失嚴重。
西江一號洪水從今年6月7日開始通過大藤峽壩址,最大流量達23700立方米每秒。這是該工程進入建設運行并重期的首次度汛考驗,左岸主體建筑物、設施設備和二期圍堰均是首次“上考場”,防汛形勢較往年更為復雜。
據大藤峽公司樞紐中心工作人員黃光膽介紹,根據批復的汛期調度運用計劃,提前將庫水位從47.6米汛限水位降至44米防洪運用最低水位。同時,大藤峽公司加強預測預警和調度測算,及時發(fā)布2020年第4號、第5號泄流預警通報,做好水調值班值守,成功經受住2020年西江一號洪水考驗,確保調度安全。
為大灣區(qū)發(fā)展注入新動力
據大藤峽公司總工辦主任嚴來光介紹,工程建成后,通過與上游水庫聯(lián)合調度,可將梧州市防洪標準由50年一遇提升至100年一遇,與下游水庫聯(lián)合調度,可將珠江三角洲防洪標準由100年一遇提升至200年一遇,兼顧提高西江、潯江堤防保護區(qū)的防洪標準。
隨著庫區(qū)水面增加,航道條件進一步改善,航運更加安全、高效,貨物通過量大幅提升,黔江這一段航道由(通航)300噸級提高到(通航)3000噸級,貨運量將提高到5189萬噸。
大藤峽水利樞紐的建設,對于珠江三角洲枯水期意義非凡?!澳壳?,水庫可調配水量近7億立方米,初步具備水資源配置功能,如遇水污染、突發(fā)咸潮上溯等水安全事件,應急調水抵達珠江三角洲的時間可由原來的7到10天縮短至3天。”嚴來光說。
同時,還可解決桂中120.6萬畝耕地、138.4萬人干旱缺水問題,并保障粵港澳大灣區(qū)居民供水安全。
大藤峽水利樞紐總工程師肖強告訴記者,目前右岸工程也已開工建設,全部工程將于2023年建設完畢,工程全部完工后,將進一步提升西江珠江流域防洪與水資源調配能力,更好地守護西江中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區(qū)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,為群眾的飲水安全和環(huán)境安全提供堅實的保障。